作品赏析
公司位于江苏省 南京,注册资本为100万人民币,主要经营玻璃钢雕塑、不锈钢雕塑、石雕、铜雕塑等产品。
|
当越来越多年轻人决定“考公考编”有年轻人最初选择考公考编,只为过上想象中“躺平式”生活。但是在采访过程中,《新民周刊》发现,以“00后”和“95后”为代表的当代年轻人对于考公考编的想象除了“稳定”之外,还有更多自己的想法。他们有困惑,又敢于寻求变化。更有一部分年轻人,将考公考编视为一种新时代的自我实现。 时间走到7月,又是一年毕业季。据教育部统计,2023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1158万,同比去年增长82万。该数据处在持续增长中。 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是:在肉眼可见的就业压力下,以及过去几年时代与世界带给人们的不确定性叠加在一起,“稳定”成为更多年轻人在意的标签。这直接体现在选择考公、考编、考研的年轻人越来越多。 上图:2023年1月8日,湖北武汉,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武汉理工大学考点。 数据显示,2022年国家公务员总报名人数突破202万人,较上年增长约52万人。而智联招聘发布的《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》显示(调研时间:3月中旬至4月中旬),2023届毕业生选择单位就业比例从去年的50.4%上升到57.6%,倾向于一份稳定工作的大学生,比重进一步增加。 2022年,智联招聘发布的调研报告也显示,44.4%毕业生希望能在国有企业工作,仅有17.4%的毕业生青睐民营企业。 不过除了在就业压力与不确定性中找到一份稳定,“考公考编”对年轻人来说并不简单意味着一份“一眼望到头”的工作。上述现象愈发热门的背后,很多年轻人实则关于“考公考编”有更多思考。 有年轻人选择“脱掉长衫”,去尝试与学历不太相关的工作;也有越来越多年轻人把“考公考编”视为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。无论最终去向何方,选择上的“多元性”都是时代赋予这一代人的印记。 越来越多名校生涌入 近年来考公考编的火热,首先体现于竞争愈发激烈的报录比。 2023年,国考计划招录3.71万人,但报名总人数超过250万,岗位的平均竞争比为64:1。在2022年,国考报名人数212万人,实际录用人数仅3.12万,报录比甚至高达68∶1。 然而,国考的报名人数在2021年还是近150万。这意味着仅仅两年时间,报名人数增加了近百万,这还不包括各省市省考、事业编、教师岗、国企等考编人数。 具体来看,2023年度国考竞争比最高的岗位是青海省税务局曲麻莱县税务局“一级行政执法员(三)”一职,竞争比达6002:1。 2022年从上海某985高校毕业的吕迪,最终“上岸”上海市选调生,如今已经在基层工作一年。他在接受《新民周刊》采访时回忆,去年自己报考上海市选调生,最初提交资料审查的大约有30000人,最终录取近150人,报录比差不多是200:1。 吕迪为了给自己尽可能地留有更多选择的机会,前后一共报考了近10个省市的选调生。根据他的介绍,报录比还与每个地区的初审严格程度有直接关系。比如浙江省的报录比就高于上海市,因为其初审相对上海宽松,加上地区本身经济发展好,对人才吸引力很强,很多北方地区的应届生也会选择报考浙江省公务员。“省级的报录比大概是几百比一,市级的稍微低一点,也会在50:1往上。” 在吕迪报考的十余个省市的选调生中,他认为上海在初审阶段的筛查最为严格。通常情况下,选调生除了对学生的毕业院校和年龄有基础限定外,还会有四项要求:中共党员(含预备党员);在校就读期间担任过班干部或者其他校级学生干部等;在校就读期间获得过优秀或三好学生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;在校期间获得国家级、省部级等奖学金。 吕迪向本刊介绍,不同地区对于上述四项条件的要求也有所区别。“有些地区四项都要满足,上海虽然理论上只需要满足四个当中一个即可,但实际上报考的大多是各自学校比较优秀的学生,很多人不仅满足一个,四项都满足也很正常。在这样的前提下,审核人员就会认真地比较,择优录取。”吕迪表示,“可能你拿过一次国奖,但别人拿过两次三次;你在校期间发表过一篇论文,可是还有很多人发过好几篇。” 这些择优而录的“软性”要求,在初审阶段就筛掉了大部分报考学生,使得在2022年真正进入到笔试阶段的学生已经剩下不多。这一点在吕迪看来,是上海市选调生招考与其他地区最大的区别。 吕迪是“95后”,在他的记忆里,2019年本科毕业时身边同学对待“考公考编”的态度,与2022年自己研究生毕业时相比,发生了很大变化。“2019年那会儿,在学校没怎么听说谁去考公务员了,可是2022年毕业时,包括我自己,身边大概1/3的同学都去尝试考。” 这也是当下年轻人“考公考编”的一个新现象——越来越多名校生加入了报考队伍。 2022年4月中旬,北京市朝阳区的一份拟录用人员公示名单披露:一名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生,成为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街道2022年拟录用公务员,职位是城市管理执法岗。从这份公示名单看,报考者大多数都为名校毕业的硕士。 吕迪告诉记者,刚刚过去的2023毕业季,他从学弟学妹那里得知,相比去年的1/3,学院考公考编的人数已经占到了近一半。 对于海外名校留学回国的年轻人而言,这一现象同样存在。2023年5月至6月,北京、上海、杭州等城市先后公示了一批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名单。这些名单上确实出现了不少海外、境外院校毕业生。 比如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税务局先后公布了三批2023年度拟录用公务员名单,其中,第一批公示的494人中,有24人的毕业院校显示为国外院校,还有8位毕业院校位于香港或澳门;第二批公示的55人中,又有5人毕业于国外院校,1人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,而且,36人为研究生(硕士)学历,仅2人是本科学历。 上海市税务局这份名单可以看到,最新成功“上岸”的这批考公留学生,毕业的院校分布非常广,有英国、美国、加拿大、法国、意大利、马来西亚、澳大利亚等国。在这些海外院校中,不乏有一些世界排名进入前30的名校。 如果把视线投向更多高校,上述趋势更加普遍。上海某高校一名学生就业办指导教师告诉《新民周刊》,如果是以文科见长的上海高校,近两年考公考编的学生至少占到30%,超过50%也很正常。 另一个热门趋势是:公众今天广泛讨论的年轻人考公考编,越来越倾向于应届毕业生。以2023年度国考为例,其中67.4%的岗位专门招录应届毕业生。这一趋势也使得广大非应届毕业生将目光投向限制更少的小城市,甚至是县乡级的岗位。 毕业于2019年的“95后”汪浩然,今年4月刚刚结束了他的第三次考公考编。此前两次,他都报考了自己家乡、一个地级市的岗位。如今由于已经不再是应届生,他只能选择乡镇政府。和他一样情况的人还有很多,于是这个三线城市下属乡镇的公务员岗位,报录比也接近100:1。 如果把“年轻人”的概念再放宽一点,那就指向35周岁以下的群体,因为当前大多数地区的报考年龄上限是35岁。对于很多人而言,超过35岁,考公考编这扇大门也就关上了。互联网上有相当一部分人分享自己在34岁时报考的经历,他们形容这段经历是“背水一战”。 |